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

20080520分水嶺(11):扁執政 人民不想生育是因經濟差養不起 vs. 馬執政 人民不想生育是全球共同現象

扁執政 人民不想生育是因經濟差養不起 vs. 馬執政 人民不想生育是全球共同現象
http://newsrumble.tw/honest_news/97
分類:聯合報

馬上前
聯合報 20050625
台灣生育率 像自由落體

台灣人口是怎麼變少的,畫出三代的家族樹就知道了。五十三年次、任職交通業行銷經理的「令狐衝」(筆名)說,他阿公總共生了十二個,四男八女,老大就是阿衝他爸。阿爸遵循「多人多福氣」,生了六個;阿衝的大姑到八姑和三位叔叔,也各生了一到五個不等。在族譜,上一代共為家族增添了卅五人,已不復阿公那代的生猛。三代家族樹 越來越稀疏到了阿衝這代,就更不起勁了。長子、長孫的阿衝是結婚十年的「頂客族」,自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生族;扣掉不婚的二姊,其他手足最多也只生兩個,人丁一下冷掉。生了六子的老爸只有七個孫。

光看每代長子生子數,才三代,由一生十二個跌到零產出,「台灣人口就是這麼少掉的」,阿衝說。

台灣人的生育率像自由落體,在很短時間內急速下降,現已在全世界敬陪末座。民國四十年,台灣每位婦女生七點○四個小孩;到民國七十年,該是四十年次婦女生育的時候,她們卻只生二點四六個。

到了去年,生育率更跌至只有一點一八個,連續幾年「創歷史新低」,更和世界婦女生育值的二點八個差一截。台灣新一代人口數已經少於上一代父母的人口數,預計再十二年,台灣人口將進入負成長年代。刺激生育 「領三萬就生」生怕小孩太少,影響國家經濟發展,政府急急要端出刺激生子方案,從幼兒教育券、未婚生子減稅、第三胎月領三千到成年等,打算用預算換小孩。

但是,有用嗎?高雄各民間團體組成「怕生育聯盟」,高喊:大家不是不想生,而是不敢生。聯盟成員馮珮到幼稚園接小孩,問另一位媽媽:「生第三胎可以每月領三千,妳生不生?」對方想也不想就回她:「如果每個月領三萬,就生。」

生,不是問題;是沒錢、沒力氣養,有時還意味要犧牲個人職涯。李舒宜生完第一胎就辭職回家帶小孩,如今小孩能上幼幼班了,她要復出職場,發現和她一起進公司的男同事早就爬上經理的位子,「孩子也沒少生」。

台南縣學甲鎮七十歲阿嬤賴梅樹說,現在少年夫妻不想生,老人家也很難說什麼,古早是「豬母若過日,豬仔子就過日」,呷飽就好;現在一出世,尿布、奶粉、保母,萬項都要錢。

她幫女婿算一算,光送孫女到麻豆讀私立高中,一學期四萬元學費、交通車、吃飯錢加一加,「一天要花一千五」,台灣有多少父親一天還賺不到這個數。太多人失業,家長危機感在現代養小孩是高成本的事,使得「生不生」、「生幾個」,成為經濟理性的算計。小孩意謂著會吃掉人的養老準備,用掉打拚事業的精力,還要半夜起來泡牛奶、盤算著歐洲之旅的預算得挪來付鋼琴、美語等諸多才藝的學費。

養小孩要花多少錢,若依「小慈」告生父的法官判決來看,養小孩到廿歲,在台北至少要六百四十萬元;另一個宜蘭「小軒」就便宜些,約四百五十萬。但這都不包括娛樂、旅遊及藝術學習支出。

「養小孩很棒,但這種經驗,一次也夠了。」卅五歲的爸爸林立誠說,七歲兒子很可愛,妻子邀他:「嘿,再來一個怎麼樣?」但年輕爸爸打了退堂鼓,「我對社會的前途不看好,別對不起未來的孩子」。

從事補教業的林立誠看過太多失業家長,要求補習費打折或分期付款,同是父親,他也有不確定感,而且「台灣人口太多了」,政府要他多生,「要更有說服力一點」。

「你怎麼那麼聰明,年輕時就知道不要生?」頂客十年的「令狐衝」說,這樣的「誇獎」十年來實在也聽得不少;身邊的人一有了小孩,「所有的夢想都被犧牲,自己變得不再重要」。生子為送終 投資不划算他舉例,婚前常出國旅行的妹妹,在生了女兒之後,幸福的意義簡化到「在哪裡發現了一家便宜自助餐,買個便當三個人飽,還每天菜色不同」。但老父老告誡他,不生小孩,小心「老來寂寞、無人送終」。

阿衝說,這種恐怖訴求無效:小孩長大,早飛走了,排遣寂寞是靠自己,不是靠小孩;再說,為了有人送你上天國,就要養他二、三十年,這投資太不划算,「只要想清楚的人,都不會生小孩。」

============20080520馬上好分水嶺==========

馬上後
聯合報 20100201
社論  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?

台灣婦女去年平均只生育一個子女,生育率降至千分之八點二九,是全球最低的國家。結婚人數也創下新低,僅十一萬多對成婚,離婚者卻高達五萬多對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高齡生育已蔚為風氣,卅歲以上的產婦成為「增產報國」的主力。

這些數字,結結實實打了經建會一個大耳光。一年多前,經建會才宣稱:台灣人口出現「零成長」的時間,將從原先推估的二○一八年,推遲到二○二七年;理由是政府已提出多項鼓勵措施,將使年輕人更樂於生兒育女,預估總生育率將從一點一人升為一點四人。未料,年輕世代對政府自以為是的獎勵措施無動於衷,生育率不升反跌證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只是紙上文章。

台灣的人口變遷,從不婚、少子、到老化,其實有更深層的社會因素及心理因素,必須要有全盤的觀照,才能提出有效的對策。以為隨便發放生育補助,即可鼓勵年輕一代生兒育女,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,對解決新生人口不足根本無濟於事。

不婚和不生,是全球社會變遷的共通現象,非台灣獨有;不同的是,歐美先進國家在一九六○年代即陷入生育低潮,但經過調整再出發,近一、二十年已有顯著的回升。美國生育率如今維持在二人的世代更替水平上下,歐洲平均也有一點四人。相對的,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,一個婦女平均生產六名子女,政府必須力推「兩個恰恰好」的節育政策;不過短短半個世紀,台灣卻跌為世界最低,如此劇烈的變化,自不應掉以輕心。

台灣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意願為何如此低落?從正面因素看,年輕世代更喜歡追求自由、無拘束的生活,不願像父母一樣被婚姻及家庭束縛,這種以自我實現為宗旨的人生觀,本就無可厚非。包括新生人口適度降低,有助減緩環境負擔,降低生存競爭壓力,也未必不是好事。即使失和夫妻不要再當吵吵鬧鬧的同居怨偶,每年離婚人口增加,從社會思想更趨開放的角度看,也非全然是壞事。

但若從負面因素看,社會對婚姻的道德束縛固然減少,但升學及就業的競爭卻不減反增,這是年輕世代壓力無法減輕的主因。若進一步觀察台灣本身的特殊因素,近一、二十年來,政治的紛爭無日不休,族群和社會的裂痕愈來愈大;更重要的是,伴隨激盪的政爭過程而來的,是台灣經濟實力的頓挫和國家光榮感的消散。試想,在一個充滿焦慮和不安的社會,民眾找不到自己的幸福感,誰願意讓下一代降生在這樣不快樂的環境?

新竹市幾年前提出生育補助策略,婦女生育頭胎可獲至少一萬元的津貼,使該市躍居全台生育率之冠;一時之間,其他縣市均群起仿效,以為是催生靈丹。事實上,新竹的生育奇蹟是建立在科技新貴的高所得基礎上,絕非區區萬元勾起了年輕人「生」之意念。更別忘了,見諸媒體聚光的各種豪門婚宴,經常是冠蓋雲集而所費不貲,在在都誇耀著「婚姻當如是」的奢華觀念,也就更扼殺了市井小民對婚姻的平實想像。尤其,如今網路宅男宅女當道,如何增加他們在真實人生中互動與認識的機會,恐怕比提高生育補助更有效吧!

原本生育率極低的法國,近年已變成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,其秘訣在於:政府把幫助家庭照顧兒童視為國家的責任,並將照顧年齡提早到三歲,所有三到五歲的幼童都可以進入公立托兒所。法國非婚生子的比率超過五成,但政府的照顧不加區別。由於不必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捨難決,法國職業婦女不生的比率極低,母親超過卅五歲的新生嬰兒更超過兩成以上。就這點看,台灣產婦高齡化其實也是正常現象。

政府必須承認不婚、不生是時代的綜合併發症,並誠實思考解決之道,不能再用廉價的津貼政策打發。台灣高齡生育飆升,正是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婦女工作和生活均已趨於安定;政府若還在高唱「早生最好」,那就太昧現實了!

(歡迎轉載 From馬的報報:http://gdp633.blogspot.com/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